三农学习谈 | 让多彩文化润泽村民生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并从文化惠民、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两个维度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文化建设为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出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展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同样迫切。近年来,各地在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上持续发力,譬如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已覆盖县、乡、村三级,60余万家氤氲着书香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群众身边的“精神高地”,以及一系列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群众体育活动等,既是塑造精神、鼓舞人心的文化养料,也是吸引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桥梁和载体。
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不断完善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毛细血管”。但也应看到,个别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或短缺、或闲置,乡村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如何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让多彩文化润泽村民幸福生活,是我国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一方面,要盘活存量,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效,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首先,以创新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为抓手,建好用活这一文化阵地。对村内闲置的农房、祠堂、校舍等空间进行小成本的“微改造”,使其既能保留古朴的乡情韵致,亦能承载新的时代内涵和村民需要;其次,以举办小而美、接地气的活动为支点,让公共文化空间不再“沉睡”。村里办什么活动,怎么办活动,要多听、多问村民建议和想法。“村晚”“村歌”“村运会”等“村字号”品牌活动之所以风靡全国,就是因其坚持让老百姓当“主角”,进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再者,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为基础,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用“真金白银”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扩大增量,不断上新、出新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接轨时代潮流。一是乘农文旅融合之“势”。“反向旅游”的兴起,标志着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目的地。各地可因地制宜发掘本土文化亮点,为游客上新“玩法”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充盈文化味的新型生活方式;二是借文化人才之“力”。鼓励支持文化人才深入乡村,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生产创作出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化产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新路径。比如浙江省今年4月实施的文化特派员制度,动员1500余名文化特派员共赴乡村,为繁荣乡村文化想点子、找资源、塑品牌,便是值得借鉴推广的文化体制改革举措;三是融数字技术之“法”。5G、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迭出,为文化内容生产、表现方式和消费场景打开广阔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为村民提供线上阅读、视听享受等文化体验,让村民生活因科技的融入而更加丰富多彩。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随着乡村文化建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期待涌现出更多的文化惠民、文化利民之举,润泽村民幸福生活,为乡村铸魂。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