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多措并举,筑牢土壤污染防治防线

【日期:2024/11/20】 【作者:本站编辑】 【字体: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消息,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其中指出,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和受污染土壤的环境影响,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风险,促进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11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土壤污染,源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无节制破坏。2014年全国土壤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重金属镉污染加重,让人触目惊心。面对这一“生命工程”,我们必须警醒,坚决对土壤污染说“不”!
  土壤污染,非一日之寒,其源头复杂多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代工业活动的持续输入。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重金属元素因采矿、冶炼、化工等活动被释放到环境中,通过水体和大气循环,最终沉积于土壤之中。加之缺乏有效的防治机制和监管手段,使得土壤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沉重枷锁。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的出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明确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同时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石油开采企业单层钢质地下储油罐的排查改造,到受污染耕地的溯源整治;从高风险地块的土壤污染重点管控,到化工园区风险管控工程的实施,每一项措施都直指要害,力求从源头上切断污染途径。
  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各项指标进一步提升。这既是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全力以赴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然而,空有政策而不落实,犹如纸上谈兵。要确保《行动计划》取得实效,必须强化执行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一方面,要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不力的地方政府和相关责任人实施终身追责,让“军令状”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震慑力的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头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控,确保每一块土地都在保护之下,每一粒粮食都安全可靠。
  当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离不开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污染协同控制、低成本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土壤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要用好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和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
  在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和防控的重要性,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土壤保护中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新格局。
(作者:杨潇,系金融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