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小知识
1: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土壤是几乎不可再生的资源。1厘米土壤的形成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也就是人的一生几乎看不到1厘米土壤的形成。
2:土壤作为一种环境介质,与水、大气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土壤流动性差,具有不均匀性,而且种类繁多。我国还专门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7296-2009)。规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的土壤名称与代码。
3:土壤污染有什么特点?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也就是通过感官很难察觉。如果不对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则一般情况下很难知道土壤被污染了。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有长期性。土壤流动性差,也决定了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稀释,逐步累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这是土壤的不均匀性造成的。这也导致一个点位上监测出的土壤污染,很难说清代表多少面积的土壤被污染了。
4:什么是土壤污染?背景值高需要治理吗?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简称《土壤法》)。《土壤法》规定: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就是说:从法律角度而言,土壤污染的定义排除了非人为因素。重金属是自然界固有元素。如果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仅仅是自然背景下形成的,则不是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明确规定:具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检测含量超过筛选值,但不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平的,不纳入污染地块管理。
5:什么是土壤污染风险?土壤污染一定会造成风险吗?在环境健康领域,风险通常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可能性。
土壤污染要形成风险需要具备三要素: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受体(比如人)。从人体健康角度,暴露途径主要有土壤中污染物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类似于“病毒”侵入人体,有“病从口入”,也有呼吸吸入、皮肤接触。因此,即使土壤存在污染,如果没有暴露途径,或者说与土壤不接触,也不会对人体健康形成风险。
6:如何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遵循一般的风险评估步骤,也就是四步法:(一)危害识别即识别污染物(或化学物质)的固有危害属性,主要是健康毒理特性,即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二)剂量/效应评估也就是确定污染物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简单讲,就是多少剂量会产生不良反应。风险评估领域常说的一句话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比如食盐通常认为是无毒的,但食用食盐过量,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三)暴露评估即估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程度。(四)风险表征即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别污染物对人体造成风险的程度,也就是风险评估的结论。
7:如何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土壤污染一定要修复达标吗?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是针对风险三要素进行管控。一是消除污染源,通常称为土壤修复。二是阻隔暴露途径。在彻底消除污染源不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情形下,采取隔离等切断或控制暴露途径的措施,也可以防控风险。这类似于紫外线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但抹防晒霜,隔离紫外线,可以实现对皮肤的保护。三是保护受体。比如对于一些土壤轻度污染的地块,对儿童等敏感人群可能存在风险,不适合用做住宅等敏感用地;但可以用作工业用地。也就是说:土壤污染防治遵循风险管控的原则,而不是达标管理,不主张盲目的大治理、大修复。这个思路汲取了国外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也符合我国国情。
8:对受污染耕地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实现安全利用,防止农产品超标?对受污染耕地可以通过农艺调控,替代种植或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实现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般而言,对于轻中度受污染耕地,可以改种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玉米、马铃薯等不易吸收重金属农作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可以种植蚕桑、棉花、花卉苗木等非食用农产品,或者退耕还林还草等。
9:如何按照用途对土地进行分类?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有关法律,可以按照用途将土地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2020年11月发布的《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对用地用海进行分类,共设置24种一级类用地、106种二级类用地和39种三级类用地。
10:什么是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指在自然背景下,仅受到地球化学过程(也就是土壤自然形成过程)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含量水平。现代社会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纯粹的自然背景值很少。因此,各国通常把在土壤自然背景值之上,叠加受非点源输入影响(比如较大范围内受大气沉降或施用化肥农药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含量水平,也作为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区域性背景值,即具体地块所在区域土壤污染物的背景浓度,需要在对各采样点的土壤元素或者化合物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用一个或一组统计量来表达。二是地块尺度背景值,即具体地块附近未受点源污染,与具体地块土壤理化、地质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地块中土壤污染物的浓度。土壤环境管理中,通常需要利用土壤环境背景值判断具体地块是否受到污染,不超背景值的,通常认为未受到污染。各国一般首选地块尺度背景值进行比较。实践中,因普遍工业化的原因,具体地块附近可能没有可与之进行比较的背景地块;此外,利用已有的区域性背景值进行判断,可以节省开展地块尺度背景值调查的费用,减轻企业负担。在上述情况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允许利用区域性背景值进行比较。
11:工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工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原辅料和固体废物在厂区内转运中的遗撒、上下料中的无组织排放、贮存中防渗不到位,有毒有害物质跑冒滴漏、事故泄漏,废水处理设施、管网渗漏,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堆放等。
12:为什么要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通过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对土壤污染或污染隐患早发现,早防控,防止污染扩散和加重,可以降低后期治理修复成本,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3:如何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根据《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排查和整改,一是排查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本身和管理上是否存在缺陷;二是排查在发生渗漏、流失、扬散的情况下,是否具有防止污染物进入土壤的设施;三是排查是否能有效、及时发现并处理泄漏、渗漏或者土壤污染的设施或者措施。
14: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降低土壤污染隐患?土壤污染隐患取决于土壤污染预防设施设备(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的组合。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可以采取有关预防设施和措施的组合,最大限度降低土壤污染隐患。比如在预防设施方面,采取单层钢制储罐加阴极保护系统,或双层储罐加泄漏检测装置;在预防措施方面,对阴极保护系统、泄漏检测装置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的附录针对相关设施设备,列举了可最大限度降低土壤污染隐患的预防设施和措施的组合,供企业参考。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进行优化和调整。
15: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典型成因有哪些?按土壤污染发展状态分为突变型和量变型,按土壤污染物输入途径分为水输入型、大气输入型、其他类型及混合型。水输入型包括长期使用被污染的灌溉用水导致的土壤污染(量变型),以及挟带重金属的洪水淹没耕地导致的土壤污染(突变型);大气输入型是指大气沉降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长期累积造成的土壤污染(量变型);其他类型包括尾矿库溃坝、尾砂泄漏等事故型污染,污泥农用等造成污染,交通污染以及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酸化引起的重金属活性增加等;混合型是指混合了上述2种及以上污染的类型。
16:为什么要研究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从质量平衡的角度来看,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处于动态变化,当输入大于输出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通过对重金属输入输出途径的研究及对各途径的量化分析,摸清各输入输出途径的贡献率,能准确了解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平衡状况,为深入开展污染源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措施。
17: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是什么?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主要指针对受污染耕地,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因素和输出因素进行调查监测,识别需要管控的污染成因;以及根据识别的污染成因采取污染源头防控措施后,因地制宜通过再调查再监测开展成效评估。
18:在土地开发时序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防止发生土壤污染事件?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有助于防止土壤污染事件发生。比如: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原则上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敏感类用地应后开发。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影响周边拟入住敏感人群,并防止引发负面舆情。
2:土壤作为一种环境介质,与水、大气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土壤流动性差,具有不均匀性,而且种类繁多。我国还专门制定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7296-2009)。规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的土壤名称与代码。
3:土壤污染有什么特点?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也就是通过感官很难察觉。如果不对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则一般情况下很难知道土壤被污染了。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有长期性。土壤流动性差,也决定了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稀释,逐步累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这是土壤的不均匀性造成的。这也导致一个点位上监测出的土壤污染,很难说清代表多少面积的土壤被污染了。
4:什么是土壤污染?背景值高需要治理吗?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简称《土壤法》)。《土壤法》规定: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就是说:从法律角度而言,土壤污染的定义排除了非人为因素。重金属是自然界固有元素。如果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仅仅是自然背景下形成的,则不是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明确规定:具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检测含量超过筛选值,但不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平的,不纳入污染地块管理。
5:什么是土壤污染风险?土壤污染一定会造成风险吗?在环境健康领域,风险通常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可能性。
土壤污染要形成风险需要具备三要素: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受体(比如人)。从人体健康角度,暴露途径主要有土壤中污染物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类似于“病毒”侵入人体,有“病从口入”,也有呼吸吸入、皮肤接触。因此,即使土壤存在污染,如果没有暴露途径,或者说与土壤不接触,也不会对人体健康形成风险。
6:如何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遵循一般的风险评估步骤,也就是四步法:(一)危害识别即识别污染物(或化学物质)的固有危害属性,主要是健康毒理特性,即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二)剂量/效应评估也就是确定污染物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简单讲,就是多少剂量会产生不良反应。风险评估领域常说的一句话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比如食盐通常认为是无毒的,但食用食盐过量,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三)暴露评估即估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程度。(四)风险表征即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别污染物对人体造成风险的程度,也就是风险评估的结论。
7:如何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土壤污染一定要修复达标吗?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是针对风险三要素进行管控。一是消除污染源,通常称为土壤修复。二是阻隔暴露途径。在彻底消除污染源不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情形下,采取隔离等切断或控制暴露途径的措施,也可以防控风险。这类似于紫外线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但抹防晒霜,隔离紫外线,可以实现对皮肤的保护。三是保护受体。比如对于一些土壤轻度污染的地块,对儿童等敏感人群可能存在风险,不适合用做住宅等敏感用地;但可以用作工业用地。也就是说:土壤污染防治遵循风险管控的原则,而不是达标管理,不主张盲目的大治理、大修复。这个思路汲取了国外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也符合我国国情。
8:对受污染耕地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实现安全利用,防止农产品超标?对受污染耕地可以通过农艺调控,替代种植或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实现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般而言,对于轻中度受污染耕地,可以改种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玉米、马铃薯等不易吸收重金属农作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可以种植蚕桑、棉花、花卉苗木等非食用农产品,或者退耕还林还草等。
9:如何按照用途对土地进行分类?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有关法律,可以按照用途将土地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2020年11月发布的《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对用地用海进行分类,共设置24种一级类用地、106种二级类用地和39种三级类用地。
10:什么是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指在自然背景下,仅受到地球化学过程(也就是土壤自然形成过程)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含量水平。现代社会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纯粹的自然背景值很少。因此,各国通常把在土壤自然背景值之上,叠加受非点源输入影响(比如较大范围内受大气沉降或施用化肥农药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含量水平,也作为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区域性背景值,即具体地块所在区域土壤污染物的背景浓度,需要在对各采样点的土壤元素或者化合物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用一个或一组统计量来表达。二是地块尺度背景值,即具体地块附近未受点源污染,与具体地块土壤理化、地质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地块中土壤污染物的浓度。土壤环境管理中,通常需要利用土壤环境背景值判断具体地块是否受到污染,不超背景值的,通常认为未受到污染。各国一般首选地块尺度背景值进行比较。实践中,因普遍工业化的原因,具体地块附近可能没有可与之进行比较的背景地块;此外,利用已有的区域性背景值进行判断,可以节省开展地块尺度背景值调查的费用,减轻企业负担。在上述情况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允许利用区域性背景值进行比较。
11:工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工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原辅料和固体废物在厂区内转运中的遗撒、上下料中的无组织排放、贮存中防渗不到位,有毒有害物质跑冒滴漏、事故泄漏,废水处理设施、管网渗漏,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堆放等。
12:为什么要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通过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对土壤污染或污染隐患早发现,早防控,防止污染扩散和加重,可以降低后期治理修复成本,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3:如何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根据《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排查和整改,一是排查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本身和管理上是否存在缺陷;二是排查在发生渗漏、流失、扬散的情况下,是否具有防止污染物进入土壤的设施;三是排查是否能有效、及时发现并处理泄漏、渗漏或者土壤污染的设施或者措施。
14: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降低土壤污染隐患?土壤污染隐患取决于土壤污染预防设施设备(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的组合。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可以采取有关预防设施和措施的组合,最大限度降低土壤污染隐患。比如在预防设施方面,采取单层钢制储罐加阴极保护系统,或双层储罐加泄漏检测装置;在预防措施方面,对阴极保护系统、泄漏检测装置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的附录针对相关设施设备,列举了可最大限度降低土壤污染隐患的预防设施和措施的组合,供企业参考。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进行优化和调整。
15: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典型成因有哪些?按土壤污染发展状态分为突变型和量变型,按土壤污染物输入途径分为水输入型、大气输入型、其他类型及混合型。水输入型包括长期使用被污染的灌溉用水导致的土壤污染(量变型),以及挟带重金属的洪水淹没耕地导致的土壤污染(突变型);大气输入型是指大气沉降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长期累积造成的土壤污染(量变型);其他类型包括尾矿库溃坝、尾砂泄漏等事故型污染,污泥农用等造成污染,交通污染以及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酸化引起的重金属活性增加等;混合型是指混合了上述2种及以上污染的类型。
16:为什么要研究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从质量平衡的角度来看,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处于动态变化,当输入大于输出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通过对重金属输入输出途径的研究及对各途径的量化分析,摸清各输入输出途径的贡献率,能准确了解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平衡状况,为深入开展污染源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措施。
17: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是什么?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主要指针对受污染耕地,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因素和输出因素进行调查监测,识别需要管控的污染成因;以及根据识别的污染成因采取污染源头防控措施后,因地制宜通过再调查再监测开展成效评估。
18:在土地开发时序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防止发生土壤污染事件?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有助于防止土壤污染事件发生。比如: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原则上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敏感类用地应后开发。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影响周边拟入住敏感人群,并防止引发负面舆情。